【中醫觀點:保護你的心-心臟毛病好發不只是在冬天、夏天也要養心】
中醫對於心血管疾病症狀論述為:心悸、怔忡、胸痹、真心痛、厥心痛、卒心痛等。當出現胸悶、恐慌、呼吸困難、心悸、冒汗的時候可能要考慮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如:冠狀動脈症候群、二尖瓣膜脫垂、動脈硬化、心律不整和高血壓等。
中醫認為:「瘀血、痰濁、氣滯均是造成心血管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,當身體虛弱、正氣不足、五臟六腑失調時,會出現西醫所說的血液循環變差、代謝變弱,體內能量下降。」因此從中醫的角度,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式都萬物不離宗,就是「扶正固本」,將體內的正氣調養好,提昇身體的機能和血液循環,讓心脈通暢,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降低。
抗凝血卻沒有改善體內能量 治標不治本問題更大——如果問題出在瘀血,是不是只要吃一些抗凝血藥物就好?雖然服用抗凝血藥物可以稍微疏通血液循環的問題,但是只做到這樣,暫時病情不會惡化。要進一步的改善就必須從「瘀血、痰濁、氣滯」下手。瘀血就是血液循環變差,常常可以見到嘴唇,舌頭和舌下靜脈的顏色變紫。痰濁就在體內可能造成疾病的黏濁物質如高血脂。氣滯是局部的氣沒辦法順暢的流動,在特定的位置形成循環障礙;最常見的是胸悶、胸痛,這時候胸悶是因為氣滯,胸痛是因為瘀血。
而中醫草本的調養,目的則是在固本,讓身體有能力改善「瘀血、痰濁、氣滯」的狀況。以活血化瘀來改善血液循環;健脾化痰來排痰濁;養氣行氣來通暢氣機改善氣滯問題。
活血化瘀、健脾化痰、養氣行氣 不同草藥各司其職——除了須顧及不同臟器的調養,每種草藥也都有其特性,由於「瘀血、痰濁、氣滯」會引起心血管問題,民眾在保護心時,可特別留意使用兼顧具有活血化瘀、健脾化痰、養氣行氣等特性的草本。一般而言,活血化瘀的中藥材能改善體內血液循環的功用,最常見如丹參、紅花、川芎、赤芍、白芍、紫草和桂枝;健脾化痰的陳皮、遠志、黃精。養氣行氣的生脈飲(黨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加上丁香和夏枯草能改善胸悶,胸痛。
「君臣佐使」複方 草本趨吉避凶——「如果只有單獨一個草本的話,考慮的方向不夠全面。」除了個別草藥的保健功能,其個別的特性和交互影響也須要留意。例如紅花因為有活血化瘀的特性,可以改善血液循環,如果沒有配合健脾化痰和養氣行氣的草本就無法真真的「扶正固本」。 因此中醫草本調養特別注重「君臣佐使」的複方觀念,不只要「混搭」不同功效的中藥材,也需要專業的比例選擇搭配。
哪些人需要加強養心? 日常養心這樣做——中醫觀點強調,養心「固本」除了草本調養,更要從根本的食衣住行來養生,例如不熬夜、抽菸,飲食少油膩、選擇較緩和的運動如健走,平時可不時揉按內關穴(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,即在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,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)來加強心肌收縮力,提高心輸出量,降低心肌耗氧,改善冠狀動脈供血,對心功能具有保護的作用。
【BOX】安神養心湯 在家就能喝——材料:丹參2錢、紅花1錢、川芎2錢、赤芍2錢、白芍2錢、紫草2錢、桂枝2錢陳皮2錢、遠志2錢、黃精2錢、黨參3錢、麥冬2錢、五味子3錢、丁香1錢、夏枯草2錢 服用方法:先沖洗中藥,浸泡中藥1小時後,取5碗水(約1000cc),先開大火至煮沸後,轉小火續煮,將5碗水煮到剩下1碗半,溫熱服用較佳。
※注意事項:此為保養方,若有服用抗凝血劑,請與西藥隔開2小時食用,如有任何不適症狀,請先找醫師診治